單元化制造系統中動態組織結構研究
1單元化制造系統 為......
1 單元化制造系統
為適應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變化,制造系統正變得越來越分散化。將整個制造系統看成是由許多具有不同控制策略、自治的、相互協調彼此行為的單元(cell)組成的,具有動態單元化的組織結構,可降低系統的組織復雜度,便于組成更靈活、有效的系統。我們稱采用這種思想構建的分布式制造系統為單元化制造系統。其中的單元可以是一個子單元,也可以是由多個子單元組成的系統。系統中任何一個可用資源都可視作單元(包括制造單元和非制造單元,甚至可以是虛擬單元),單元間不存在固定的組織結構關系,而是通過協調來形成目標明確、邏輯獨立的組織。
一個單元可同時參與多個這樣的組織。
圖1 單元化制造系統體系結構
單元化制造系統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有四類單元:產品單元管理產品的配套結構和工藝信息,產品或零部件與產品單元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任務單元負責任務管理,任何一個任務(生產或非生產)都對應一個任務單元:資源單元是資源代理,可與任務單元通信協調制造系統中資源的分配,如加工中心就是資源單元之一:輔助單元代表專職單元,比如,工藝設計單元、調度單元、CAD單元等,統稱為輔助單元。
2 單元化制造系統中面向訂單的動態組織
TAEMS任務建模語言
單元化制造系統要根據產品單元提供的任務來進行組織。我們采用麻省理工大學MAS研究所提出的TAEMS(Task Analysis, Environm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作為產品任務結構的描述語言,該語言具有表達組織和任務結構的雙重功能。
圖2 產品A的BOM和任務結構(TAEMS表達) TAEMS基本要素
TAEMS用TaskGroud樹代表問題求解過程(圖2b)。樹節點稱為任務(task),葉節點又可稱為方法(method)。非葉節點task有一個或多個子任務,任務間存在約束關系。任務(方法)有三個量化參數:成本(cost)、質量(quality)和工期(duration),用來比較方案之間的優劣。質量是任務完成質量的量化表示。質量值越大,任務完成得越好。非葉節點任務的質量以其子任務的質量值為參數,通過質量累計函數(quality accumulating functions簡稱為QAFs)計算得出。樹中各級任務質量依次逐級向上累計,最后得到根節點的質量值,從而可對任務的全局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本文有[www.0574-laser.com]提供,請及時關注[www.0574-laser.com]提供的內容
質量累計函數(QAFs)-min和exactone(圖2b)
min函數表明子任務全部完成了,父任務才算完成,父任務的質量值由子任務中當前最小質量值決定:exact one函數表明父任務有若干種互斥的解決方案,父任務質量值取決于選中的執行任務的質量值。
‘enables’關系(圖3)
‘enables’是任務之間的一種重要約束關系。用下式表示任務Ta、‘enables’任務M:
enables(Ta, M, t, d, q, q)
式中:t——當前時刻
d——在時刻t,完成Ta需要的時間(duration)
q——Ta的當前質量
q——‘enables’關系滿足時,Ta必須具有的質量值
圖3 ‘enables’關系
如果q等于q(M,d),對‘enables’的簡單解釋是:Ta完成之前,M不可能開始。‘enables’關系類似于活動網絡分析中的先后次序關系。
產品A的任務結構示例
圖2a表示產品A的BOM。產品A由零件B和零件C裝配而成。零件C自制,零件B有兩種獲得方式:“自制”和“外購”。圖2b是產品A的生產任務結構。每個任務都有自己的“執行單元”和“單元角色”。前者負責任務的執行和管理,后者表明單元的組織關系。task B與兩個子任務之間的質量累計函數為exactone,表示task B只能選取子任務中的一個執行。task B的“執行單元”根據實際情況(產品交貨期的緊迫程度、生產設備的狀況),通過質量累計函數計算得到質量、成本、工期的值,并做出方案決策。
面向訂單的組織形成過程
單元圍繞訂單的協調組織過程可分為兩步:(1)任務單元分析任務結構,逐層產生輔助任務單元:(2)任務單元根據自身任務結構與相應的資源單元協商,取得資源使用權。
(1)任務單元的組織
根據客戶合同產生產品A的訂單(任務單元A)。任務單元A在產品單元A處取得產品A的生產任務結構后,根據任務結構中task B和task C的復雜程序,生成對應的“執行單元”(任務單元B和任務單元C),同時將任務結構復制給新產生的任務單元,見圖4a。執行任務的單元必須承擔任務規定的角色,從而在多個任務單元之間形成了一定的組織結構關系。這種關系通過角色來表達。其中,角色“任務執行者”負責向“任務管理者”報告方案選擇結果、質量累計結果、質量、成本、工期等。“任務管理者”對子任務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和決策(比如,根據質量累計函數對子任務質量進行計算,取得累計質量)。總而言之,“任務管理者”承擔管理職能,“任務執行者”負責任務執行和進度匯報。單元的組織關系具有分形特點,比如任務單元B和任務單元C對任務單元(而言是“任務執行者”,對于其子任務的執行單元而言是“任務管理者”圖4 單元的組織過程
(2)任務單元和資源單元的組織
為具體組織生產,任務單元要和相應資源單元協商取得資源使用權。以任務單元B與資源單元的協商為例,見圖4b。任務單元B在取得自己的任務結構之后,根據質量累計函數exact one,首先向企業的采購部門(資源單元)和可承擔加工任務的工作中心1和工作中心2(資源單元)詢問當前狀況。根據當前狀況,任務單元B作出方案選擇。假設任務單元B從任務單元A得到的訂單控制策略是“質量越高越好”,在權衡了候選方案(“自制”和“從供應商S1處購買”)的質量后,任務單元B選擇前者(其質量值為4,大于后者的3)。隨后,任務單元B與工作中心1和工作中心2進行協商取得相應時間段的資源使用權,形成了任務單元和資源單元之間的合同關系。
本文有[www.0574-laser.com]提供,請及時關注[www.0574-laser.com]提供的內容
單元化制造系統組織結構的柔性
各單元在TAEMS基礎上,通過協調圍繞任務單元A形成了單元之間的組織結構。任務單元之間形成管理層次結構,任務單元與資源單元(工作中心1和工作中心2)形成“合同”結構。單元間這種組織關系不是固定的,可隨內外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在工作中心1不能工作的情況下,任務單元B可根據其質量累計函數(exact one),轉而采用“從供應商S1處購買”的方案,并且與供應商協商得到新的task B的完成時間(供應商交貨時間)。根據關系“task B‘enables’task D”,task B的“執行單元”(任務單元B)還要與task A的“執行單元”(任務單元A)直接協商,為task D(裝配產品A)的執行安排新的時間。因此,利用TAEMS語言描述的任務結構,單元間可形成靈活、動態的組織關系,增加和提高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和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