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進展
我國大氣污染嚴重,污染廢氣排放總量處于較高水平。為控制和整治大氣污染,“九五”以來,我國在污染排放控制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開發工作,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大氣污染的防治也取得重要進展。在“八五”、“九五”期間,國家辟出專款開展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影響和對策研究,在溫室氣體排放和溫室效應機理、海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的影響等方面取得很大進展。近年來,我國環境監測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管理體系,環境監測工作的進展明顯。
前言
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我國環保科技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我國早期的環境科學偏重單純研究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現在擴展到全面研究生態系統、自然資源保護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特別是污染防治,由工業“三廢”治理技術,擴展到綜合防治技術,由點源的治理技術,擴展到區域性綜合防治技術,并研究開發了無廢少廢的清潔生產工藝、廢物資源化技術等。
在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方面,近年來我國取得眾多成果,與此同時,如表1所列,大氣污染的治理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表1近年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一些進展[1]
大氣污染防治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工業廢氣治理率()82.584.486.387.185.189.8
建成城市煙塵
控制區數(個)300223192339244623642718
煙塵控制區面積
(平方公里)125321296115791137961600018000
“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基本完成。在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的情況下,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2000年全國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等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比“八五”末期分別下降了10?15。
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國家取締、關停了8.4萬多家技術落后、浪費資源、質量低劣、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污染嚴重又沒有治理前景的小煤礦、小鋼鐵、小水泥、小玻璃、小煉油、小火電等“十五小”企業,對高硫煤實行限產,有效地削減了污染物排放總量。
全國23萬多家有污染的工業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實現了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46個考核的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25個城市實現了大氣質量按功能分區達標,有19個城市(區)被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區)。
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兩控區”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降低,酸雨范圍和頻率得到控制,保持穩定。北京市環境治理初見成效。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帶動了全國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展開[2]。
1大氣污染防治技術
為控制和整治大氣污染,“九五”以來,我國在煤炭潔凈加工開發技術、煤炭潔凈高效燃燒技術、煤炭潔凈轉化技術、污染排放控制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和開發,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與此同時,我國大氣污染的防治也取得重要進展。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的污染防治工作已深入展開。“兩控區”內175個地市和電力、煤炭等行業編制了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98臺(裝機容量208萬千瓦)。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限制燃煤含硫量。目前,“兩控區”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近80萬噸,93個城市二氧化硫的濃度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3]。
如果中國的燃煤電站的煙氣排放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規定的水平,SO2的排放量將從每年680萬噸下降至170萬噸,NOx的排放量將從100%下降至30%,CO2也將減排2500萬噸。中國控制和整治大氣污染任重而道遠。
1.1脫硫技術
控制SO2排放的工藝按其在燃燒過程中所處位置可分為燃燒前、燃燒中和燃燒后脫硫三種。燃燒前脫硫主要是洗煤、煤的氣化和液化。洗煤可用作脫硫的輔助手段,經濟適用的煤氣化和液化技術在進一步開發之中。就燃燒中脫硫的型煤和循環流化床燃燒來說,燃用型煤比直接燃用原煤節煤又干凈,較多用于中小鍋爐上;國內最大的循環流化床是75t/h爐型,適用于工